- 出版日期2019-05-06
- 装帧平装
- 印刷规格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码311页
- 纸张胶版纸
- ISBN978-7-5675-8752-6/G·11795
- 开本16开
这本教育随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小学数学教育,二是尝试教育,三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前两个方面是作者对数学教育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的阐释,第三个方面是作者针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内容丰富,启示性强。
邱学华,1935年生,江苏常州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被评为特级教师、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院长,华东师大、南京师大、鲁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杜郎口中学、香港优才书院教育顾问。尝试教学法研究成果荣获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曾接受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编著和主编图书近300本,在国内外发表文章700多篇。主要有《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论》《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策略》《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中国小学数学四十年》《解应用题的钥匙》等。
丛书总序
 
以前曾有出版社和朋友建议我出版文集,我都婉言谢绝了,觉得自己条件尚未成熟,积累还不够丰富。
现在我已81岁了,自称“80后”,从教65年。编著和主编了近300本书,在国内外教育杂志上发表了700多篇文章。看到一些老朋友相继离去,大学同班同学中,已经走了一半,感触良多。人总是要走的,这是自然规律。这触发我决定趁现在自己身体尚好,脑子还清晰,应该着手做这件事了。
我已经出版了很多书,不想按时间顺序重复出版,而应该提炼精华的内容,重新组合再创作,奉献给读者。因此,决定按专题归类,分为论数学教育、论尝试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教育实验研究、教育随笔五个方面。
这套文集,凝聚我一生的心血,把已经出版的近300本书和700多篇文章浓缩在这五本书里。每一本一个专题,可以单独成书。每一本都有过去发表过的内容,也有新的内容。这样编排,可以从整体上认识我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及其发展的轨迹,也方便读者根据需要选择,可以选择一套,也可单独选一本。
这套文集有幸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1970年“文革”期间我离开母校,前后读书和工作了15年。今天我有一点成绩,离不开母校的培养。这次母校出版社又为我出版文集,更使我感激不尽。特别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李永梅社长的策划和帮助。
当然这套文集的出版,不是我事业的终结,目前对于身体我自我感觉很好,争取再干20年,对此我有充分信心。在有生之年,将继续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以前,我在《人民教育》上写过一篇文章——《笑谈尝试人生》,用这篇文章的最后几段话(有修改)作为结束语,以表露我内心的体悟:
作为一个教师,我当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我是幸运的。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国富民强尽心尽力,问心无愧,我是忠诚的。
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育理论,我是成功的。
作为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我能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教师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各民族的孩子上课,我是快乐的。
作为一个父亲,我有美满的家庭,和妻子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度过50多年,两个孩子都有出息,我是幸福的。
作为一个人,我身体健康,身上各个“零件”还没有多大毛病,看来再活20年没问题,哈哈,活到100岁。
回首往事,风风雨雨80年,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尝试,不断成功。我无怨无悔,心满意足,每天都有好心情。这条尝试人生的道路我会继续走下去!
2016年1月于常州香树湾
 
 
前言
 
邱学华教育文集最后一卷——第五卷《邱学华教育随笔》如期完成,我十分兴奋,如释重负,感觉对读者有了交代。这是不是一份满意的答卷,还请读者评判。
编写这套文集,历经三年时间,现在总算完成。虽说大部分文章是现成的,可是为了把最精彩的篇章呈现给读者,我要从七八百篇文章中精心挑选,有的还要重新修改。此外,根据当前教育热点问题,我又新写了一批文章。所以,编写这套教育文集,其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我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表文章,这本《邱学华教育随笔》时间跨度长达60多年。几次搬家,特别是经过“文革”,许多资料散失掉,这为搜寻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因此耗费不少时间。
什么叫“教育随笔”?在网络中搜索,结果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认为,既然是“随”笔,就随便一点,不要太严谨。它是一种难以明确界定的文体,一般短小活泼,有感而发,有意而写,借事说理,不受拘束,范围尽可能放宽些,得其真味的就是一个“随”字。这本教育随笔从内容上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小学数学教育,二是尝试教育,三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前两个方面是我的专业,第三个方面是我针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有感而发,写下的一些随笔,阐明了我的教育理念,对许多教育现象进行了分析思考,这是前面文集中所没有的。
编写这本教育随笔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把散落在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的内容,体裁又不尽相同的100篇文章编辑成一本书。我手头上有一本《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辑),它把42篇文章汇集在一起,用空行分成四个部分,但相互之间看不出有什么联系。我想既然叫随笔,那就随心所欲吧。但是,如果我也把这100篇文章“随心所欲”地排在一起,是不是太杂乱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读者看起来闹心。
一开始,我想按随笔所写的内容来划分编排,分成三大块:一块是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一块是尝试教育方面的,一块是教育热点方面的。后来一想不行,这样划分编排会和前面几本雷同。思考良久,我尝试着按文章的不同体裁编排,如“正名系列”,把教育界中被歪曲和误解的教育现象给予纠正或重新解读的正名文章,集中编排在一起。另外有“有感于系列”“说开去系列”“为什么系列”“漫谈系列”“赞教改典型系列”“致小读者系列”“人生感悟系列”等七个方面。编后一看,还真是有模有样,感觉不错,在教育随笔类图书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创新吧!不知读者以为如何?
我是搞小学数学教育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写教育随笔不是我的强项。小时候家里穷,只读过三年小学和三年半中学,没有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所以文字功底不佳,写作很吃力。另外对有些教育热点问题的有感而发,观点不一定准确,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这套教育文集的编辑出版,特别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我过去写的文章大都没有电子稿,部分新写的,因我电脑输入速度不快,习惯于手写,所以一套五卷大都是手写稿。他们要组织人力输入文字、排版、校对,费时费力。没有他们的扶持和辛勤劳动,这套教育文集不可能顺利出版。
这套教育文集代表我一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今年我已经83岁了,原计划这套教育文集出版后,我的写作生涯将画上句号,按文学界的说法叫“封笔”。可是现在,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有了新的想法,当然会有新的思考,所以暂时还不能“封笔”。
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坚定地走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号角。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在望。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中国人昂起头,挺起胸,真正站起来了。怎不令人兴奋自豪呀!
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不能止步,不能“封笔”,应该跟随全国人民,继续奋发图强,努力工作。我虽已到了耄耋之年,但还能为国为民做点工作,世界强国也应是教育强国,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是世界第一流的,可以也应该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使全世界的孩子受益,这是我今后最大的心愿。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愿为此继续努力工作。我是一个有近70年教龄的老教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改,所谓“老马识途”,把我所想、所做的写出来,奉献给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是幸福的。
最后,这套教育文集按计划全部完成了,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老朽由衷地感谢大家的支持帮助!
 
2018年3月3日于常州香树湾
第一篇正名系列
  为高考正名/003
  为“双基”正名/005
  为中国学生正名/007
  为中国教师正名/010
  为小学数学正名/013
  为计算正名/019
  为“应用题”正名/022
  为珠算正名/026
  再为珠算正名/029
  为“奥数”正名/034
  再为“奥数”正名/038
 
第二篇有感于系列
  有感于机器人参加高考/043
  有感于中国神话故事/045
  有感于父亲节/048
  有感于大师演讲的开场白/050
  有感于大学校长读白字/053
  有感于“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056
  有感于小学生敢做数学高考题/058
  有感于一道神题的学生答案/061
  有感于英国引进上海小学数学课本/064
  有感于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悖论/069
  有感于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072
  有感于“百岁”老教师的教育情怀/074
 
第三篇说开去系列
  从撑伞的故事说开去/081
  从费斯汀格法则说开去/083
  从乔布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说开去/086
  从三种寻路的方法说开去/088
  从一封国外来信说开去/090
  从赛课全是一等奖说开去/092
  从英国前首相不会算乘法说开去/095
  从印第安老人开汽车说开去/097
  从“中国的数学教育不要向美国学习”说开去/099
  从一次对数学教师的测试说开去/102
  从《数学课程标准》中一处科学性错误说开去/106
  从方运加的编者按说开去/108
  从苏步青的题词说开去/112
  从喝醉酒的马车夫说开去/117
  从2015年PISA测试结果说开去/119
 
第四篇为什么系列
  为什么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第一流的?/127
  为什么会有唱衰中国教育的论调?/129
  为什么不宜提应试教育?/133
  为什么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很重要?/135
  为什么“高分低能论”不成立?/137
  为什么教学设计要从原点出发?/139
  为什么小学生会算错?/141
  为什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自主化?/145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课?/148
  为什么要当堂处理作业?/152
  为什么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会下降?/154
 
第五篇漫谈系列
  漫谈“试一下,海阔天空”/163
  漫谈《论语》中的一则课例/165
  漫谈《红楼梦》中的一则尝试教学案例/169
  漫谈80多年前的一堂算术课/173
  漫谈教育名言的启示/179
  漫谈课堂教学艺术/183
  漫谈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