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在面对教育工作时,我们的身心方面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参考。
全球教育视野/畅销不衰/获奖图书: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
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
斋藤孝,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博士,现任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
本书旨在探讨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与资质,另外,我还想谈谈一般人在面对教育工作时,身心方面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以及有何具体方法可以作为教学参考。
我希望,读者藉由阅读本书,可以在身体和心灵方面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勇气来投入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虽然辛苦,却很了不起,值得投入一生。”倘若能激发年轻一辈对教育有这样的想法和体会,我将甚感欣慰。除此之外,对于现今那些面临种种苦恼却仍努力过好每一天的教育工作者,我也希望能够提供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重新认识教育的工作价值并受到鼓舞。
教育,不仅隐含着基本教学原理,同时也讲究教授的诀窍。倘若对此毫无认识,只懂得照本宣科的话,恐怕只会令周围的人无所适从。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生写下精采的扉页,不好的教育则有如公害!教育工作者唯有掌握基本要领,并进一步努力琢磨,在教导的艺术上下功夫,找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如此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正面、积极的发展,学习的环境也才会充满创造力。那么,就让我们倾注全力,好好打造人生旅途的理想蓝图吧。
目录
前言1
序言教与学
传递梦想的能力
寓友情于教学中的能力
教师也要活到老学到老
吉田松阴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体系:补习班
绪方洪庵与福泽谕吉
“会读”学习法
提问力
1何谓教育力的根本
技巧性的学习
学习能让人获得喜悦感
掌握文脉关系的能力
记忆中让人难忘的一门课
将上进心化为本能
读书与自制力
专业能力与个人魅力
善用学生的羞耻心
2模仿力与规划力
教练VS选手、教师VS学生
模仿力
复诵的方式与口传
工作重点备忘
“天才”乃进步的专家
规划力
何谓“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
科学精神
3人际关系的力量与寻找教材
学者的态度
教学研讨会
拥有听众的幸福
人际关系的影响更甚天生的才能
追求具有创造性的人际关系
利用提问深化课程内容
备妥有益于思考的工具
“这可以当作教材吗?”
假设、实验、证实
简单的事物与美好的真理
文学的魅力
理解的态度
编辑教材的能力
4针对考试内容重新思考
设计兼评估考题的能力
由考试看出教师的功力高低
感动与熟习
点头所扮演的角色
出题者与评分者的立场
斟酌对方的意图
“活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点”
相信自己的技能
立足于社会的技能
5洞察力与关注力
读书原本是件快乐的事
洞察学生缺点的能力
因材施教的能力
应用各式各样的学习系统
无法抑制的教育欲望
把上课当作一场庆典
学习对于八旬高龄者的意义
和年轻人共度时光的幸福
称赞三岁幼童“你好棒”
与观众共鸣的喜悦
6传承文化遗产的能力
学校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地方
培养鉴赏力的意义
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
让学生学会自我砥砺
奠定日语文化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帮助学生体验电影的历史
相信言词的力量
7拥有相应的身体感知能力
发出收到讯息的信号
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
不怕课程被打断的勇气
拥有灵敏的身体感官
此时不学更待何时
在混沌与秩序间自由往来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
相信知识的价值
8身份养成教育
等待的耐力与赞美的功力
应对爱撒娇的学生
帮助学生找到踏实的目标
勿过早断定学生的前途
师徒关系
营造学习环境的责任
赋予学生适当的身份
9笔记本与讲义所扮演的角色
笔记本的效用
人是习性的总合
课题游戏化
乐见学生有心学习
制作讲义的重要性
推行读书运动和编排课程
10呼吸、身体与学习态度
选择教学风格
呼吸节奏的磨合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紧张与放松
传递梦想的能力
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梦想的传递。换句话说,就是认定某件事具有一定的价值,并将自己的心力投注其中,宛如一飞冲天的箭,朝着设定的目标勇往直前。这股推动力便是所谓的梦想。
唯有吸引我们的东西出现在眼前时,我们才会涌现想要努力追求的上进心。也唯有以梦想为基础,我们才会产生学习技能的欲望。
例如:想要对文学有更深入的鉴赏力;希望通过医学技术挽救人们的生命;希望学会英语,以便和世界各国的人沟通;想要解开宇宙的奥秘;希望领悟禅的境界;想要对乍看之下枯燥无趣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以挖掘出隐藏在它背后的精华等等。这种“想要……”“希望……”的梦想(愿望),正是点燃我们的学习热忱的火种。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激发我们的学习欲望。为此,教育者本身必须抱有强烈的憧憬,才能将“这东西有多棒”的热情传递给受教者,使之能够体会。假如连教育者自己都已失去热情,别人又怎么会因受到感染而追随呢?真正能够激发出人的上进心,令人产生“想学习得更多”的动力的,是来自教育者对梦想的信念。
看看以下这则故事:从前,有一位禅僧想在法国的土地上推广禅。于是,他每天在人潮熙来攘往的公共场所盘腿打坐,一动也不动,日复一日。起初,人们对他投以好奇的眼光,后来,却不知不觉地被他那沉静、威严同时又散发着一股轻松自在的气息的神态所打动,大家感到有股莫名的东西慢慢地在心里滋长。禅僧则始终不发一语,既未长篇大论向人们阐述禅的理念,也没有试图努力来说服他们,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打坐。不久,有一个人开始学着他打坐;接着,又有一个人加入。在连环效应的影响下,他终于成功地在法国将禅推广开来。
禅僧成功的关键在于静坐时他的身体散发出一种向往禅的气氛,使得那些略有感应的人即使不是很清楚禅究竟为何物,也能追随他去怀抱同样的梦想。可见,梦想的动力是可以超越语言,从一个躯体传递到另一个躯体的。
寓友情于教学中的能力
以教育为职业,会面临许许多多有趣的情况。其中一个现象,或许可以称之为“青涩效应”:即使你的知识或教学技术尚未臻于成熟,但首次担纲的课程往往会令你与学生之间结下密不可分的情谊。
一般来说,各行各业的人无不是在累积经验、技术提升之后,工作才有所进步的。教育界也一样,经验还是占有相当的比重的。资深教师所给予人的安全感确实重要,但在教育界,年轻、缺乏经验反而成为优势的情形也非罕见。笔者就曾有过类似的经验:头一年教学所接触到的学生,不仅在我的脑海中留有鲜明的印象,就连毕业后与我的往来也十分密切。
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在教书的第一年难免会紧张,因此全力准备,认真教学,这让学生觉得很新鲜。一旦老师渐渐适应了工作,技巧自然就会随之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们反而因为过度放心而变得心不在焉。这时候的教学,就像顾客坐在餐厅里等着厨艺精湛的厨师上菜,权威服务的一方与期待被服务的一方,各自的立场鲜明而绝对: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
这样的师生关系虽然稳定,有时却也少了一点新鲜感,不无遗憾。相比较而言,第一年教书的老师所带有的紧张情绪,往往会传染给学生。这种彼此之间共有的紧张气氛,使双方产生一种同舟共济的“革命情感”,不仅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也连带使得学生对这一经历的回忆特别深刻。
这里提到的头一年教学,不仅指初出茅庐的“菜鸟”老师,还包括从别的学校调来的新老师,后者在上课时也会让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此外,当老师转换教学科目时,即使用心备课,心理上仍难免惴惴不安,于是上课时便努力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以求稳定课堂局面。这时候,老师往往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并不是说老师的授课技巧很“菜”是件好事。只要老师能够警觉到自己的专业能力仍有待加强,愿意全心投入做好准备,并且满腔热忱地讲课,青涩的经验也可以转换为一项特别的优点。
在教育方面,“新鲜度”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那些讲话一副“老夫子”派头、正经八百的老师,反而会让学生变得麻痹,态度冷淡。光是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就已经大大减分了。因此,如何避免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想当然”的刻板印象,乃教师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不断累积经验,保留自身的优点,并努力维持新鲜感,已经成为一项难得的技术。一旦学生们感觉到“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在成长”时,课堂上便可望营造出热烈的学习气氛。
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塑造单向式的上下关系,而在于营造出一种教学相长的友情关系。
与其将学习的行为比喻成恋爱的关系,不如说它更接近友情的关系。因为恋爱是双方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浓情蜜意的关系;而友情虽然一样是彼此互感兴趣、互相关心,但多数时候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相互砥砺。上进心,往往是从友情中激发出来的。我们说的“切磋琢磨”,就是指通过不同个体间的相互磨合,在某种适度竞争的紧张关系下,达到催化彼此学习欲望的目的。
教师也要活到老学到老
“帮助孩童发展出独立性格。”对这样的口号,我们可以说毫不怀疑。但教师自身若未能怀有远大的目标以及一飞冲天的热忱与气势,是无法激发学生产生“憧憬”欲望的。有不少教师一心只想着教导别人,却忘了自己也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姑且不论这么做可以相对地带动学生的进步,想一想,假如教师教起书来十年如一日,一点变化、进展也没有,不但自己会逐年丧失朝气,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也会减分。
人若能经常抱持着学习的心态,自然会显得年轻,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人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似乎特别能促进体内细胞的活化,并加强新陈代谢的效率。能够从心底里认为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并乐于和学生分享学习的喜悦,这样的老师必然能常保心境年轻。
当你拥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时,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你维持学习热忱于不辍。这也正是为什么有许多当老师的人,会比同年龄但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显得年轻许多的原因。归根究底,教师不仅必须是指导别人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是懂得学习的专家。
笔者目前在大学里授课的对象正是一群未来的教师。尽管他们个个有志于从事教职,却有半数以上的人在进入大学就读时仍未养成读书的习惯。照理说,既然有心从事指导别人的工作,养成读书的基本习惯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假如连自己都不爱看书,缺乏学习的意愿,那么,想要教导别人无疑是本末倒置。唯有自己成为学习方面的专家,才有资格去指导别人。
即便有人能够把“教学指导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但仅仅是照本宣科也未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懂得上进,只知道生硬地套用学习到的技巧,那么将无法达成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营造教学相长的关系。
吉田松阴的教育
如果将凡·高形容为火焰画家,那么吉田松阴亦可算是火焰教师了。松阴的教育力博大高深,可以说是创造出近代日本发展形态的一股原动力。
松阴出身长州藩的下级武士之家,早年所受到的严格教育均来自他的叔父玉木文之进。传说他年仅十岁时,已经有能力在藩校明伦馆里为人授课了。由此可见,松阴所接受的教育确实非比寻常。后来,佩里(Matthew C. Perry,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在1853年的幕府时代,率领美国海军舰队直捣日本,打破日本的锁国政策,译者注)踏上日本国土的事件,使他对幕府的作为日益感到不满,渐渐萌生尊皇攘夷的思想。松阴一度计划偷渡到国外,无奈事情败露,最后被幽禁于长州藩。总而言之,松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行动上,皆是道地的激进分子。他的这种特质,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追随者。松阴后来继承了叔父创立的私塾——松下村塾,在那里教育年轻一代。他的弟子包括久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品川弥二郎等人。尽管松下村塾的规模不大,却人才辈出,个个均是影响日本近代历史的大人物。松阴的教育力由此可见一斑。
松阴的私塾里洋溢着友情的氛围,这在严格讲究阶级的武士社会里,十分罕见。在那里,即使是下层武士之间,也同样不分彼此,相互砥砺。松阴本人也倡导不问出身背景,唯人才起用。
以建筑物的规模来说,松下村塾并不算大。但每当想到有那么多出色的人才挤在狭小的空间里齐心奋发向上,满腔热血地希望打造一个理想的国家时,我就不禁深深感到身为导师的松阴的伟大,他竟然能够营造出那样热切的求知风气!
他的授课方式,并非单向式的演讲,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一来,因为毕竟松阴的年纪尚轻;二来,他也确实想为私塾树立一种教学相长的风气。过去,日本私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诵中国的四书五经,然后加以分析解释,松阴从小所受的教育也不例外。不过,到了他自己可以主掌一家私塾的时候,却是以当时环绕在日本周遭的世界局势作为中心议题,让学生们共同思考国家未来的走向,帮助他们建立对现实环境的认识。
松阴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学”之谓,非读书稽古之力。唯通达天下事理,详四海之形势,曰“学”。
松阴想要传达的意思是:光是饱览群书是不够的,士大夫必须能洞见问题所在,思考出应对策略。为达此目的,需要拥有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空间。
古川熏在《吉田松阴留魂录》(讲谈社学术文库出版)一书中写道:
当高名望的近卫之子、低阶步卒、武士的仆役或商贾之子,皆以对等的地位结为友好的时候,一种在讲求身份地位的封建社会里难得一见的、崭新形态的“友情”关系于焉诞生。若说支撑长州人掀起明治维新运动的那股力量,正是来自这种跨越封建地位的友情关系,那么毫无疑问,开创风气之先的必然是松下村塾的塾生们。
尽管松阴的内心是如此热血澎湃,但传闻他在学生们面前却表现得很稳重且温文儒雅,就像他们的朋友一样。松阴的学生天野清三郎说:“我没见过老师发脾气的样子。他一直是待人亲切、作风爽快、谨言慎行的一个人。”一般的老师为了掌控学生,不是疾言厉色使学生陷于不安,便是让学生产生依赖自己的心理,然而松阴却反其道而行。
至于私塾的管理,松阴的追随者虽然多,但学生们的来去却很自由。严防学生中途辍学,或是片面灌输给他们不正确的世界观,终究不能称之为“教育”。而松阴所主掌的松下村塾,正是一个标榜自由意愿且散发着浓厚友情的进修场所。
假如能够对他人造成影响,使对方萌生上进心,可以算是一种感化,那么松阴便可以说是足以名留千古的日本“感化力达人”了
(节选自《教育里》序言)